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率先企稳 楼市“小阳春”会提前吗?******
(经济观察)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率先企稳 楼市“小阳春”会提前吗?
中新社北京1月16日电 题: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率先企稳 楼市“小阳春”会提前吗?
中新社记者 庞无忌
作为中国楼市的重要“风向标”,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在2022年末出现企稳迹象。房地产市场是否迈入企稳回升通道?今年的楼市“小阳春”会提前到来吗?
房价连续16个月环比下跌
从2021年9月份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探底,新房和二手房价持续处于下跌区间。
中国国家统计局1月16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中国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和二手住宅销售价格环比下跌的城市分别较上月增加4个和1个;多数城市房价环比下跌。
当月,中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平均环比下跌0.2%,同比下跌2.3%;二手住宅价格指数平均环比下跌0.4%,同比下跌3.8%。
广东省城规院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新房和二手房价连续16个月环比下跌、同比调整也近一年,这带来了房地产市场预期的逆转。更多人对房价持下跌预期,导致市场持续疲软。
2022年12月份,多数城市房价下跌,特别是二手房市场跌幅较深。二手房价下跌城市数量上升至63个,且同比跌幅仍在扩大,显示供需两端都较弱。李宇嘉认为,稳房价成为今年稳预期、稳信心、纾困供给端的重要一环。
一线城市率先企稳
值得注意的是,2022年12月份,作为楼市“领头羊”的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已率先止跌企稳。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份,一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下降0.2%转为持平。其中,北京、上海新房价格环比涨0.2%和0.4%,广州、深圳环比跌0.4%和0.3%。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一线城市新房价格在连跌3个月后,已经有止跌迹象。过去几年来,房地产市场进入上行周期时,往往由一线城市房地产升温开启。严跃进表示,这类城市房价止跌,有助于修复市场预期。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也认为,2023年一线城市房地产市场将率先恢复,尤其是北京和上海。该机构认为,一线城市将凭借丰富的产业配套率先走出下行周期,进入上行周期。
楼市“小阳春”会提前吗?
过去每年三月至四月份,房地产市场会迎来一波“小阳春”行情。今年楼市的“小阳春”行情是否会提前至春节期间?
调研显示,过去由春节返乡带火的“返乡置业”在2023年春节,热度不及以往。根据58同城、安居客近日发布的一份调研报告,2023年春节期间,超八成意向购房者计划在工作城市及周边买房。而想回到家乡购房的人群占比仅17.1%,大幅低于2020年春节时的68.6%。作为返乡置业的主力,三、四线城市春节期间或难现楼市明显升温。
今年楼市“小阳春”料将从一、二线城市开始,整体楼市升温或要等到二季度。
目前一些积极因素已经显现。贝壳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月上旬二手房市场的先行指标出现了明显的回升。代表需求的带看量和成交量出现明显回升。从带看量看,1月上旬50个重点城市日均带看量较12月增加22%;从成交量来看,1月上旬50城日均二手房成交量较去年12月增加39%。廊坊、北京等地日均成交较12月翻倍。
贝壳研究院预计,疫情期间被抑制的改善型需求会加快释放,2023年一季度核心城市房地产市场有望迎来开门红。58安居客研究院院长张波认为,市场底部已逐步清晰,预计房价稳定及上涨城市数量明显增长将出现在今年二季度。(完)
上汽集团2022年海外市场销量达101.7万辆 创新高******
中新社上海1月9日电 (浦帆)记者9日从上汽集团获悉,上汽集团2022年销售整车530.3万辆,连续十七年保持中国第一。其中,上汽海外市场销量达到101.7万辆,同比增长45.9%,创历史新高,欧洲成为上汽首个“十万辆级”海外区域市场。
上汽表示,2022年海外市场销量达到101.7万辆,连续七年成为中国车企榜首。其中,旗下自主品牌MG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墨西哥、泰国、智利等近20个国家跻身单一品牌前十名。上汽大通MAXUS海外累计销量突破22万辆,在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发达国家的销量占比超过80%。
去年9月,“中国汽车工业首款全球车”MG4 Electric(国内定名为MG MULAN)正式登陆欧洲市场,目前已在近三十个欧洲国家正式上市,每月新增订单超过1万个,2023年预计将进入全球超过80个国家。截至目前,MG品牌已在欧洲建设超过790家门店。
据了解,上汽目前已经建立集研发、营销、物流、零部件、制造、金融、二手车等为一体的面向全球市场的汽车产业链,在海外拥有硅谷、伦敦、特拉维夫三大研发创新中心,伦敦、慕尼黑、东京三大设计中心,泰国、印尼、印度、巴基斯坦四座生产基地及KD工厂,100余个零部件生产研发基地和1800多个营销服务网点。
此外,上汽开通了东南亚、墨西哥、南美西、欧洲等7条自营国际航线,产品和服务遍布全球90余个国家和地区,除欧洲“十万辆级”海外区域市场外,同时已形成澳新、美洲、中东、东盟、南亚五个“五万辆级”区域市场。(完)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